查看原文
其他

脱口秀:一场消解丧情绪的狂欢

小葱蘸大酱 华南师大心理咨询研究中心 2022-05-30



常常是我们生活里不可缺少的良药,闲暇时、疲惫时,我们大概都会找点喜剧类的综艺类节目来看看,放松一下疲惫的神经。


今天呢,小编就和大家来聊一聊近一年创造了无数“瓜”和“梗”的《脱口秀大会3》。



A

观众的爆笑可能被演员们击中了什么呢?


1、“我不是一个人”的共鸣


《脱口秀大会3》有一位叫王勉的脱口秀演员用弹唱的方式来演绎脱口秀,在几期节目中,分别上演了“职场社恐之歌”“饭圈女孩之歌”和“逃避现实之歌”。


比如逃避现实的那首弹唱歌曲就近乎以咆哮的方式完成了自我表达的诉求。


(上下滑动阅览)


现场嘉宾杨天真就曾为他的这段爆炸式的表演大笑15分钟停不下来。


能拖就拖,能逃就逃,行为举止退缩,不想去面对那些总要面对的事情——王勉戏剧性地演绎出了逃避型人格内心的挣扎与矛盾。


这种幽默的形式将那些平时令人感觉到十分尴尬和痛苦的话题变成了观众的哈哈一笑,而对于那些同样有着这种心情或是经历的观众来说,他们在其中也能得到“我不是一个人面对这种困境”的共情体验,从这种方式中获得来自一个也害怕面对现实的小圈子的社会认同感


  社会认同  


个体认识到他属于特定的群体,同时也意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


社会认同原理指出,我们进行是非判断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别人怎么想的。如果我们看到别人在某种场合做出某种事情,那我们就会断定这样做是有合理性在的。


也就是说,我们的行为是符合大众行为,不属于另类独行的。



但是在生活中这种逃避现实的行为一般只会得到大家:

你不要这样做,你这样做是不对的。


而脱口秀舞台上的这段表演就击中了那些不曾把这种脆弱表达出来的人的心声,从“原来大家也都有这样的挣扎呀”的心境中获得释然



2、“我比别人还好些”的优越感


如果说脱口秀演员这些自嘲满满的段子不曾激起你心中的情感共鸣,那么他们这种“自嘲以解忧”其实还有一种神奇的效果,就是让观众不自觉地通过他们的这些自嘲产生“相比起来我过得好像还不错”的优越感,从而看淡自己日常生活中的那些尴尬和痛苦。


这样的妙处在于他们撬起了观众心中潜藏的社会比较的特性。


  社会比较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定义自己的社会特征(如能力、智力等)时,往往是通过与周围他人的比较,在一种比较性的社会环境中获得其意义的,而不是根据纯粹的客观标准来定义。


Festinger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社会比较,也可以称为人际比较。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是人类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


社会比较分为平行比较、上行社会比较下行社会比较。


其中下行社会比较,顾名思义,就是把自己和比自己差的人做比较。它产生的效果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负向的。


一般来说,当你同陌生人相比较,发现他不如你的时候就会产生正向的效应并会提升你的自尊



所以无论脱口秀演员自身如何优秀,他们所做的大多都是通过段子消解掉这些优秀,以小人物的身份展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坎坷挫折和某些灰色地带,给予观众“相比他人,我过得还更好些”的感觉,让观众在轻松的一种轻松的氛围中得到下行比较的优越感和心理慰藉。



3、“嘲讽和吐槽”的爽感


当然,也有一些脱口秀演员以社会现象为切入点,疯狂吐槽其中让人感到可能不舒服的地方。


比如杨蒙恩“甲方不是爸爸,而是孙子”的段子:


论点1 甲方不是爸爸

(上下滑动阅览)


论点2 甲方是孙子

(上下滑动阅览)


总结



这里是不是

好击中了一部分上班族的心理?

那些你想发泄却不敢说出口的话,有人帮你说了出来,就感觉到很爽。


这其实就是心理学上的替代


心理学上的替代指的是将冲动导入一个没有威胁性的目标物。


那些因为身处位置的限制不敢说出口的话,或者无法表达地如此具有嘲讽意义的吐槽,这些被压抑着的情绪冲动都借由台上的脱口秀演员这个合理的出口表达出来,实现观众自己内心的爽感




B

为什么自嘲和冒犯
成了一种走出困境的有效方式?


现在年轻人自嘲以解忧的方式其实离不开丧文化形成的背景:


城市化飞速发展带来的孤独、渺小、无力;全球性的经济剧烈变化带来的焦虑;学习、工作、恋爱、家庭等因素导致的压力;过度娱乐和消费带来的空虚……


在这样的情况下,自嘲和调侃就变成了缓解丧情绪的临时药方。



自嘲这种主动污名化的过程,本身也象征着主动接受、主动选择的叛逆表达。敢于自嘲的人首先就要做到自我接纳


  自我接纳  


是指个体对自我及其一切特征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简言之就是能欣然接受现实自我的一种态度。


自我接纳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

一是能确认和悦纳自己身体、能力和性格等方面的正面价值,不因自身的优点、特长和成绩而骄傲;

二是能欣然正视和接受自己现实的一切,不因存在的某种缺点、失误而自卑。


他们敢于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才可以将真实而有缺点的自我剖析开来,以自黑来笑对人生达成与自我的和解,同时走出困境。


除此之外,这种自嘲也是在寻求归属与认同。他们与其他同样身处困境、承受压力、需要排遣苦闷的用户进行互动和交流,来达到一种心灵的慰藉与归属感,在集体动作中,暂时逃离了必须要优秀和成功的世俗压力,用幽默抵抗着主流文化中的精英成功学。


通过这些自嘲和幽默的调侃,达成“丧而不妥”的目标。



而冒犯相比于自嘲就是把消解压力的处置场从自己转向外部。


像我们的负面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也需要合理合法的手段来释放。


脱口秀作为一种“冒犯的艺术”,则与有时候生活中不得不表现出来的讨好型人格相反,用一种叛逆的表达手段来完成情绪的宣泄,以此来释放生活的压力。



C

写到最后


也许,脱口秀并不能成为解决人生困难的光明大道,而不过是另一种大众热爱消费的麻痹剂、一种辛辣生活的调味品,观众也在消费过程中实现了最终目的——享乐


但通过这种自嘲与冒犯的表达方式,我们在努力寻找生活的平衡点:

如果我们有敢于嘲笑苦难的勇气,苦难就能够被消解成笑声。


罗曼·罗兰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旧热爱生活。”


愿我们也能在笑过后,卸下满身的丧情绪,继续出发,说不定明天和惊喜正在等着你哦!



-END-


编辑 | 小葱蘸大酱排版 | SAGE审核 | 水泽木兰图片 | 哦牙烦范啊 百度封面 | arina参考资料:

1、新京报书评周刊 | 脱口秀文化的崛起:一切只是为了发笑?

2、北青艺评 | 脱口秀带来的开心与厌倦,都与我们的性格有关

3、广告文案圈 | 《脱口秀大会3》爆梗文案,第一波来了!

4、百度百科 | 社会认同

5、百度百科 | 社会比较

6、百度百科 | 自我接纳

7、综艺:《脱口秀大会3》


▼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 ▼

我知道你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